作者:@knwang
翻译:白话区块链
1、链抽象(CA)、意图和意图抽象(IA)
链抽象和以意图为中心的解决方案是两种旨在解决相同基本问题的架构方法:在异质信任域之间实现自动化的非同步互通性。
这两种方法都引入了「交易方」和「跨链证明」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它们在建构这些元素的方式上有显着差异:
1)链抽象:
链为中心的观点:在这种方法中,单一的区块链充当使用者的「去中心化事件交易方」。
使用者互动:使用者与同一个对手方-链抽象区块链互动。
义务:区块链及其「协议内的链外组件」负责为用户产生所需的结果。
证明流程:跨链证明的方向始终从链抽象区块链流向目标链。在目标链上,透过证明检查来强制执行,这允许在目标链上铸造或花费资源。
使用者抽象:面向使用者的抽象通常表现为对目标链上计算或交易的请求。
扩展性:扩展此系统通常需要一个通用的证明系统,可以在各种目标链上进行链上验证—可能使用MPC解决方案。
延迟:延迟由通用证明系统强制执行的确认规则决定,且不会因请求而变更。
2)以意图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状态为中心的观点:在这个模型中,一个开放的求解者网路充当使用者的「分散式状态交易方」。
使用者互动:使用者与运行时选择的对手方互动,通常根据哪个对手方能为使用者带来最佳结果进行选择。
义务:无论透过信誉系统或承诺系统,所选对手方都有义务为使用者交付期望的结果。
证明流程:跨链证明的方向被颠倒,从目标链流向使用者的主链。在主链上,透过证明检查来强制执行,这允许在主链上使用使用者的资源。
使用者抽象:面向使用者的抽象呈现为对目标链上帐户状态的证明义务。
扩展性:扩展性依赖於一个可程式化的证明检查系统,支援针对每个目标链的异质证明方法,最有可能是「资源锁定」系统。
延迟:延迟由求解者自行感知的确认规则决定,使其能够作为对手方选择的一部分进行最佳化。
2、意图抽象
如果链抽象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异质域执行抽象,那麽意图抽象化则为解算者提供了一个异质的证明义务抽象。
正如开发者在跨域计算执行中需要为使用者组合、编排和引导计算流程以实现链抽像一样,在意图抽象的背景下,他们也需要为求解者组合、编排和引导证明流程。
3、小结
「链抽象」这个概念仍在不断发展,涵盖了从「链为中心」到「状态为中心」的各种方法。为简化讨论和便於比较,我在这里将“链抽象”定义为“链为中心”,这与部分最初的链抽象倡导者的架构更为一致。
然而,实际上,许多较新的架构结合了「纯链为中心」和「纯状态为中心」模型的元素。
我的观点:我认为以意图为中心的方法提供了更好的架构方向。它为用户提供基於结果的保障,透过交易方选择优化结果状态和延迟,并且在客制化目标链方面更具扩展性。
然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颠倒证明流程,并将证明义务放在解算者网路上。换句话说,虽然目标链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并不会消失,但整合负担从链上计算组合的预设枢纽,转移到了处理证明组合的链外求解者分散式网路上。